交响曲之雨 雨中交响曲

贝多芬九大交响曲的名字:

**交响曲(C大调 Op.21)

第二交响曲(D大调 Op.36)

第三交响曲(降E大调 Op.55“英雄”)

第四交响曲(降B大调 Op.60)

第五交响曲(c小调 Op.67“命运”)

第六交响曲(F大调 Op.68“田园”)

第七交响曲(A大调 Op.92)

第八交响曲(F大调 Op.93)

第九交响曲(d小调 Op.125“合唱”)

扩展资料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德国波恩,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

贝多芬在父亲严厉苛刻的教育下度过了童年,造就了他倔强、敏感激动的*格。22岁开始终生定居于维也纳,创作于1803年至1804年间的《第三交响曲》标志着其创作进入成*阶段。此后20余年间,他数量众多的音乐作品通过强烈的艺术**力和宏伟气魄,将古典主义音乐推向高峰,并预示了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到来。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于维也纳去世,享年57岁。

贝多芬一生创作题材广泛,重要作品包括9部交响曲、1部歌剧、32首钢琴奏鸣曲、5首钢琴协奏曲、多首管弦乐序曲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等。因其对古典音乐的重大贡献,对奏鸣曲式和交响曲套曲结构的发展和创新,而被后世尊称为“乐圣”、“交响乐之王”。

家世背景

他的父亲约翰·范·贝多芬是科隆选帝侯宫廷的男高音歌手,兼钢琴与唱歌教师,因嗜酒影响全家生活。其母玛丽亚·玛格达琳娜只活了41岁。贝多芬是家中的第2个孩子(**个早夭只活了6天),此后其母玛格达琳娜还相继诞下5个孩子,但只有两个男孩卡斯帕尔·安东·卡尔、尼古拉斯·约翰长大**,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感情生活

贝多芬始终没有找到终生伴侣,终生未娶,但是其情感经历是相当丰富的。

1800年,贝多芬被16岁的贵族**琪丽爱泰迷住。由于出身的天壤之别,*终使他们劳燕分飞,使得当时深受耳疾扰的贝多芬差点为她**,并为她创作了《C小调月光奏鸣曲》。

1804年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贝多芬的一生创作体裁广泛,数量众多。在器乐领域,包括9部交响曲、11首管弦乐曲和戏剧配乐、5首钢琴协奏曲、1首小提琴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和其他形式的重奏曲、32首钢琴奏鸣曲以及小提琴、大提琴奏鸣曲、变奏曲等;在声乐领域,涉及歌剧、清唱剧、弥撒、康塔塔、合唱幻想曲和大量的艺术歌曲,声乐领域的代表作品包括歌剧《费德里奥》、《D大调弥撒》、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等。

无法超越的封笔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合唱》

Symphony No.9 in D minor,Op.125

直到作曲家的暮年,经历了人生风雨历练之后,贝多芬才真正下苦功开始创作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第九交响曲》的创作开始于1817年,历时近七年的时间,完成于1823年年底-1824年春。夸张的是,为了保持创作**和状态,贝多芬先后搬了四次家。

终于,这部凝聚着贝多芬人生哲理的《第九交响曲》完成了!虽然经历的时间不算短,但作品的创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几乎是一气呵成。在很多人看来,这时候可以迎接欢呼和胜利了。

但情况恰恰并非如大多数人所想,因为《第九交响曲》的首演充满了坎坷。按照合同,这部作品原本应该放到英国的伦敦去首演,但是贝多芬依然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才是*好的选择。可是贝多芬的音乐风格在当时的维也纳受到了罗西尼歌剧的强大冲击,有些人甚至攻击贝多芬的音乐已经过时。面对这种状况,作曲家又想把首演改到柏林去进行。这时候维也纳听众熬不住了,反而又强烈的呼吁《第九交响曲》应该在维也纳首演,很多人联名写信给作曲家要求他留在维也纳,信中充满了真切的感情。贝多芬为此回心转意,开始筹划作品在维也纳的首次演出。

在演出前的排练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贝多芬的这部作品,确实是对乐团乐手的严峻考验,有不少段落演奏起来颇具难度,需要乐手有扎实的功底和**的技巧。而且《第九交响曲》也是贝多芬**一部引入人声的交响曲作品,其中一些高难度的段落令当时参加首演排练的歌唱家的表现不够完美,而使贝多芬恼怒。综合这些因素,**次合练的效果很差,有人甚至建议贝多芬改动某些段落,以减小表现上的难度。但是对艺术追求完美的乐圣坚持自己的理念,没有改动一个音符。为此,演出日期不得不一改再改。

演奏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正指挥由乌姆劳夫担任,贝多芬也手执指挥棒站在指挥台上担任副指挥。但是,耳聋的贝多芬不可能听见乐队和合唱,队员们盯着乌姆劳夫的指挥棒,贝多芬的挥挥棒只是在空中徒劳地划着圆弧。

幸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排练逐渐有了起色,并且越来越好!终于,在1824年5月7日,维也纳凯**纳托尔剧院,《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首演音乐会隆重举行!这次演出可谓盛况空前,久违的欢呼、久违的热烈,重新回到贝多芬的周围。当整部作品演奏完毕之后,出现了很多令人惊异的场面,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一生都难以看到的音乐会场景——观众们近乎疯狂的鼓掌、欢呼,很多人留下了激动的泪水,人群不住的朝着舞台的方向拥去,人们被这恢宏的旋律所打动,已经顾不得礼仪。而作曲家本人虽然因为耳聋,已经听不到任何欢呼声和掌声,却依旧被这超乎寻常的热情场面激动得晕厥过去,一度不省人事……

他把此曲献给了普鲁士国王菲特烈•威廉三世。在众多的交响曲当中,把这部具有帝王气魄的作品献给当时的帝王,也是顺理成章的了。

如今距离1823年的首演盛况,已经过去近两百年了,但是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和《欢乐颂》却成为了长盛不衰的经典作品。在这两百年岁月中,几乎所有的后辈音乐家、作曲家都被这部宏伟的作品所倾倒;更有无数业余的听众被这部作品所带来的音乐哲理、音乐气度所**!因为这部作品,贝多芬成了神一样的人物,《欢乐颂》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永远不灭的自由、和平之明灯。

第九交响曲章节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部作品,走进贝多芬的理想王国。《第九交响曲》一共四个乐章。

Ⅰ.**乐章

交响曲之雨 雨中交响曲Allegro ma non troppo, un poco maestoso

庄严而不太快的快板

奏鸣曲式,d小调,2/4拍子

描写了巨大而紧张的斗争场面。开始深沉、失望、孤寂的引子是复辟时期令人窒息的空气的写照。**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宏伟的乐章,仿佛在描绘无限的宇宙,序奏部非常精采。瓦格纳评论道:

“这明暗的、失去了欢乐的气氛好像巨人似地膨胀,它在那包容一切的祟尚和庄严之中,占据了现有的世界,也就是占据了为了神的欢乐而创造的这个世界。”

音乐由弱奏加颤音开始,呈现出一种遥远、朦胧而又平静的、原始的远古景象,但平静的同时,又使人稳约感到有一种力量的燥动,感到平静中正孕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紧接着音乐由弱到强,由平稳、低沉、朦胧、渐渐发展到明朗、刚劲、节奏鲜明和震撼人心。表现出在远古时代的自然界,生命从无到有,由低等到高等,由弱到强,发展壮大起来,不可抗拒。这个过程也包含着人类的形成、生存和发展,与异常险恶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搏斗,在斗争中,人类变得更加强大。人类的出现是神圣的、必然的,必将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Ⅱ.第二乐章

Molto vivace

*活泼的快板

D小调,3/4拍,庞大的诙谐曲式

紧接着的,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活泼的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主旋律中具有精力充沛的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但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二主题悲叹的音调表现了苦难、悲哀和同情的形象。展开部中各种矛盾的形象交织在一起,并与再现部联结起来,如同一场暴风雨般的激战。结尾悲壮的气氛再一次体现了艰苦斗争的坚强意志。在**乐章悲剧*地结束后,为更好的体现英雄主义创作思想作者有意打破以往慢板乐章的程式,将第二乐章定成急速活跃的诙谐曲,表现出明朗振奋的情绪和积*的行动。这一乐章是三段体结构。**段为奏鸣曲式,主题坚毅、激动;乐章中段安静柔美,同前后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田园般的梦幻境界。

*为快速的谐谑曲。这是非常卓越的谐谑曲,但是,它有些接近狂乱。

“几乎是被绝望追逐着,又从绝望中脱逃,在不间断地、无休止地努力之下,想要获得新的、末知的幸福。”——瓦格纳

与之相反,中间部(trio)却非常快活。木管流水般的旋律发出*人的音响。也许那就是年老的贝多芬心中燃烧的爱情的圣火吧。

本乐章表现人类在战胜了众多的艰难困苦之后的蓬勃发展。前进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历史的必然。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蓬勃发展是在战胜了自然界之后,而人类社会在自身的发展中又不断地出现新的矛盾。人类与自身存在的丑恶的东西的斗争又变的渐渐突出,这种与自身的斗争不同于与自然界的斗争,具有更多的复杂*。贝多芬坚信人类*终会战胜自身丑恶的东西。

Ⅲ.第三乐章

Adagio moito e cantabile; Andante moderato

如歌的柔板;中庸的行板

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

整个乐章都以变奏曲形式写成,欢乐到来得愈迟,就愈强烈。像暴风雨到来前可伯的静谧那样,欢乐到来之前露出纯情的微笑。在贝多芬的交响曲中,如此洋溢着爱情的崇高的乐章是****的。

“音乐艺术一旦被贝多芬这样的人物所驾驭,就能自由自在地发挥用笔墨在狭小的纸面上难以表达的错综复杂的爱情和思想。”

——罗曼•罗兰

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和哲理*,抒情流畅,让人感受到脆弱心灵的颤动。它不断变奏发展,逐渐表现出巨大的感情力量;第二主题优雅抒情,带有浪漫主义色彩,在平静的气氛中结束。

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仿佛是历经悲剧**件和暴风雨之后的沉思。

第三乐章是表现人们沉浸在哲理*的深思远虑之中,同时也沉浸在历史的回顾与总结之中。对为人类的进步、发展、解放而流尽*后一滴血的先辈们报以真诚的追忆和思念。在这思考与追忆、回顾与总结之中,人们展望未来,互相鼓励、凝聚着新的力量、准备为迎接新的斗争、为全人类得到彻底解放、得到神圣的欢乐和幸福,而进行*有意义的拼搏。第三乐章结束前的音乐已预示着暴风雨般的变革即将到来。

Ⅳ第四乐章

Presto; Allegro assai

急板;甚快板

D大调,4/4拍,变奏曲

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总结,以变奏曲形式写成。作者在这里又一次突破传统,将合唱引入交响曲,形成整部作品的中心与**,从而更深刻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

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

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前面就说到过,这首诗作是作曲家一生的钟爱。所以在《第九交响曲》创作的*后关头,贝多芬甚至还不舍得过早的就把歌唱《欢乐颂》的部分放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并不愿意把《第九交响曲》作为自己在交响乐领域的封笔之作,作为自己**理想的体现,当时他还在计划着《第十交响曲》甚至《第十一》《第十二》。但*后乐圣还是妥协了。或许是宿命、或许是巧合,《第九交响曲》成了贝多芬*后一部交响曲,*终成为了他作曲生涯的巅峰。

**部分开始时,即如火山爆发,显示出巨大的能量、冲破一切枷锁,人类经过长时期积聚起来的力量爆发出来了,变革势如破竹,摧毁一切封建丑恶的东西。变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音乐紧跟着片断重复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但都被代表人类渴望自由欢乐的旋律所打破。管乐吹出惊心动魄的急板乐句,如猛烈可怖的号角声,但很快就被低音弦乐的宜叙调打断。

贝多芬曾为宜叙调写过唱词,虽未用上,却可以使我们更准确地了解作者的构思和意图。**次在管乐器的一声怒吼后宜叙调唱词为:

“不,这会使我们都想起绝望的时候,今天是胜利的日子,应该用歌舞来庆祝”;

在**乐章引子主题之后唱词是:

“啊,不,不要这个,要别的更愉快的”;

乐曲刚回到诙谐主题时,宜叙调又喊:

“也不要这个,这只是戏谑,要更好更高尚的”;

慢板乐章奏响时,回答仍是不满:

“这也太纤柔了,要找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

这时,《欢乐颂》的主题隐约出现,宜叙调立即附和:

“这才对了,终于找到了!”

经过紧张而充分的准备之后。终于千呼万唤地出现了《欢乐颂》主题,象征着人类经过艰苦奋斗之后,终于找到了通往自由欢乐的道路。接着,由低音弦乐器开始,庄严地奏出《欢乐颂》主题,纯朴的旋律和着暗哑的声音从远方传来,反复时加入中提琴和小提琴,并以弦乐转到管乐,音响也渐增强,*后乐队全奏,造成强有力的声势。在进入声乐部分之前,又出现乐间开始时猛烈的号角声,形成巨大洪流,势不可挡,人们在通往自由欢乐的大路上迅猛前进。《欢乐颂》主题变奏之后,再次出现急风暴雨般的声响。但这次引出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歌唱。

随后男中音*唱揭开“欢乐颂”大合唱的序幕: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ss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还是让我们的歌声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作者以德国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这些诗句都是从*唱或重唱开始,再由合唱加以重复,主题在每次变奏时都有色调上的变化,但一直保持欢乐的情绪。第七变奏是纯器乐的**进行曲;第九变奏是乐队赋格曲。在辉煌的大合唱再次出现后,音乐转入庄严的行板,一个新的主题如宣叙调式的赞美诗一般,号召亿万人民团结起来,在第十一变奏中与欢乐主题构成双主题赋格段。*后合唱与乐队的演奏愈来愈火热、速度越来越快、尾声高昂激越,气氛欢腾。音乐以急板的速度在团结胜利的欢呼声、激越的欢腾气氛中结束。

在这儿我们必须了解,在《欢乐颂》的基本思想的理解中,贝多芬与席勒的不同,席勒认为欢乐是变成兄弟的前提,而贝多芬则认为自由平等*爱是欢乐的前提,人们必须努力争取,才能获得解放,欢乐不是上帝的赠品,而是靠人们去奋斗,欢乐属于解放了的人们自己。

合唱的加入使整个音乐进入一个神圣的境界,思想、情感升华了,一切丑恶的东西在思想光芒的照耀下,无地自容。人类经过自己艰苦的奋斗,终于得到了解放,得到了自由和欢乐并终于进入一个神圣的理想世界。

评价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傲然耸立在古今众多的交响乐之林。罗曼•罗兰评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时写道:

“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是汇流点。从非常遥远的地方,而且是从完全不同的地方汇集来的许多奔流——一切时代的、人类的各种各样的梦想和希望,都混杂在里边。而且,它和另外8部交响乐也不一样,也可以说它是从山顶俯瞰过去的一切。

由于《第八交响曲》和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之间经过了漫长的岁月,它的视野变得格外宽阔,所以才能俯瞰着他的‘生涯的全书’而飞翔。”

这部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可以说就是贝多芬的“生涯的全书”。罗曼•罗兰还说:“贝多芬的一生,有如暴风雨的一天。”的确,他的一生就是悲惨的苦难的延续。他出生在“不幸的星光”之下,少年丧母,他不得不为了照顾酗酒的父亲和弟弟们而苦斗,好不容易才盼到他和朱丽叶塔•格依恰尔蒂的恋爱将要成*,却又横道失败,26岁就患了可诅咒的耳疾,终于导致他决心**。

罗曼•罗兰说过:

“音乐和思想从来不牺牲自己,而是相互使对方**。”

“几个世纪以来从未达到的‘诗与音乐’的结合,在这里完全融合了。”

李茨拉说:

“单凭大音乐家的一部作品就使全世界,而且不仅是同时代的世界,它还包括后来的世界已经处于**状态100多年的,除了这部《第九交响曲》,再也没有其它了。”

他说得太对了。在席勒的诗中“世界”这个词一再出现,不论是席勒还是贝多芬,都是发自内心地热爱“世界”和“和平”的人。这部交响曲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理由之一,就在于拥有这种精神。

如果要我们为人类的音乐文化推举一部作品作为代表,怎么办?这个令人恼怒的问题,通过美国人在1979年的一次壮举向我们提了出来:他们把《合唱》送上了宇宙飞船,发射到太空,用它来作地球人类给外星生命的介绍信。我们从未听到有人对这个选择发表不同意见!“合唱”享有至高无上的声誉,是**的宏伟庄严的巨作。它具有*强大而又*直接的表现力,就是**次听,也很容易受到**。需要提醒初听者的是,宁可把人声看作一种乐器,而不要只把器乐部分当**声的引子和伴奏。更不必为第四乐章“欢乐颂”的盛名所累,而忽视了前面三个乐章。

伴随着**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第九交响曲》已经成为了欧盟的盟歌。

如今《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合唱》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这华丽的转身!是贝多芬创造的又一高峰,在这部交响曲中,他一改往日的抗争、不屈,面对生活的苦难笑着面对,这是多么崇高的一种人生境界,“上帝没有给他欢乐,而他却创造出欢乐来给予世界!”

配器、备注

乐器:长笛1,短笛1,双簧管2,单簧管2,巴颂管2,倍低音巴松笛1,小号2,法国号4,长号3,定音鼓2,三角铁,钗,低音鼓及弦乐组。

献给Moritz和Von Fries伯爵,首次公演于1813年12月8日。

相关文章
  • 交响曲 交响曲比喻什么

    交响乐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按规模分类 1.交响乐团大型曲目 这类交响乐作品通常由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结构复杂,音乐表现丰富。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等。 2.室内交响乐 室内交响乐更偏向于小型化的演奏形式,常在音乐厅或室内环境中演奏。这类交响乐通常更为精致,声部较少。如莫扎特和海顿的某些弦乐四重奏等。 二、按风格或时期分类 古典交响乐

  • 交响乐之雨攻略 交响乐之雨流程

    本文是关于交响乐之雨游戏的攻略。攻略分多个部分,包括不同角色的攻略路径。角色分为朵鲁蒂尼妲、法珞希黛、黎瑟西雅和芙铃。攻略中详细介绍了每个角色在不同日期的行动选择,以确保能够获得相应的结*。 攻略首先强调了行动的选择与角色的心情以及游戏的剧情紧密相连。例如,角色的心情通过对话栏下方的蓝色“PIOVA”槽体现,槽越长表示雨越大,也代表角色心情越悲伤。 攻略中详细列举了不同角色在特定日期的行动

  • 交响乐 十首必听的经典交响乐

    交响乐的类型多种多样。 一、按规模分类 1.交响乐团大型曲目 这类交响乐作品通常由大型交响乐团演奏,结构复杂,音乐表现丰富。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等。 2.室内交响乐 室内交响乐更偏向于小型化的演奏形式,常在音乐厅或室内环境中演奏。这类交响乐通常更为精致,声部较少。如莫扎特和海顿的某些弦乐四重奏等。 二、按风格或时期分类 古典交响乐

  • 交叉火力 交叉火力图片

    【解释】 在军事行动中,交叉火力(Cros**ire)指交战一方队员之间的火力线夹角大于0°的火力网。也就是说两个火力单位在阵地上,并不是朝正面射击,而是左侧单位朝右射击,右侧单位朝左射击,这样就会出现火力的交叉。 形成交叉火力的目的在于使敌方始终有一面暴露在己方队员的火力下,使其不能顾及多个方向(**射击、找掩护、侦查敌情等)。 交叉火力的*大优点是,如果敌人以散兵线对阵地发起进攻

  • 亡魂护腿 阵亡英雄的护腿在哪换

    这款亡魂护腿是一件绑定腿部的板甲装备,具有431点护甲,耐久度为85/85。它的物品等级为52,需要的等级为47,适合等级相近的玩家使用。 装备后的随机附魔属*多样,其中包括提高冰霜抗*的+22和+23,力量值的+22和+23,以及对奥术抗*的+22和+23。还有增强力量和智力的巨猿附魔,如+14力量和+15智力的组合,以及提升精神和耐力的巨鲸附魔。暗影抗*、**法术能量和火焰抗*也有相应的提升

  • **游 **平台游戏

    1、首先,想要退款的话就必须是已经付了款的订单,想要找到这类订单可以在主页面人物头像下的“我买到的”功能界面下,点击进入即可; 2、进入到“我的订单”界面后,选择“**成功”功能,只有成功**的订单才能够申请退款的,没有支付的订单也没有退款的说法了。想要退款的话点击“联系客服”; 3、然后在与客服的**界面中发送订单详情,然后讲解碰到的问题,发送相关截图,得到了官方的验证之后就可以取消订单

  • 交通指挥官 城外交通指挥2小游戏

    腾冲战役之所以尸填街巷,是守城的日军负隅顽抗,展开了巷战,敌我双方死伤惨重。 在我国的南方,有一座绵延几百公里的陡峭山脉高贡黎山,在这条山脉下面有一座石头城——腾冲。这里的百姓本来过着与世无争的桃源生活,但是这一切的宁静都被日军的到来所打破。1941年,**在偷袭美国的珍珠港之后,随即开始大举南下,为了切断我国*后一条与国外联系的滇缅公路,日军进而进攻缅甸和我国的云南。1942年5月10日

  • 交通指挥官3 **指挥官

    怒江反攻为第二阶段,可以归属于打通中银公路战争的组成部分, 可以概括为准备反攻及打通中印公路(亦称史迪威公路)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又分为两个方面:印度方面:时间:自一九四二年八月间中国远征 军**路司令长官部及新二十二师、新三十八师等部队退入印度至一九四五年日 本投降止。 地点:包括中缅印边境孟拱、密**、八莫及畹町会师、打通中印公路诸战 役。 部队番号及指挥官: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史迪威兼

  • 交错之地 相交与交错的区别

    ()()交错成语 1、纵横交错 zònghéngjiāocuò [释义]纵:南北方向;横:东西方向;交错:交叉;错杂。横的竖的交叉在一起。形容事物或情况复杂;交叉点很多。也作“纵横交贯”。 2、觥筹交错 [gōng chóu jiāo cuò]详细释义:觥:古代的一种酒器;筹:行酒令的筹码。酒杯和酒筹杂乱地放著。形容许多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觥筹交错成语觥筹交错

  • 交错战线 交错战线未和谐图鉴

    交错战线是中国的游戏。以下是关于交错战线的详细介绍: 开发**:交错战线由中国游戏公司开发,体现了中国在战争策略游戏开发领域的实力。游戏类型:作为一款战争策略游戏,交错战线要求玩家扮演指挥官角色,在复杂的战场环境中制定战略并指挥部队。游戏特色:游戏背景通常设定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或虚构的未来战争场景,玩家需管理资源、发展科技、**和训练部队,并在战场上与敌人交战。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