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中的一支全真派兴盛于 全真教有几个门派

1、全真道全球道教主流宗派,嗣老君遗教、秉东华演教、承钟吕传教,开宗于重阳全真开化辅*帝君。以“三教合一”、“全精、全气、全神”和“苦己利人”为宗旨,并逐渐包容合并了太一道、真大道和金丹南宗,开启了道教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2、创建者王喆,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早年曾应武举为武状元,入仕,后辞官归隐。正隆四年(1159),在甘河镇遇仙,相传为汉钟离和吕洞宾,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赴山东传教。**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孙不二等七大弟子,世称全真七子。其中龙门派祖师丘处机以74岁高龄,自山东昆嵛山西游35000里,在中亚机遇成吉思汗,成就了“一言止杀”的历史*创举与汉蒙佳话,获得崇奉而呼之为“神仙”,拜之为“国师”,掌管天下道教,为全真道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3、清初**道士王常月,提出“戒行精严”,整顿教门,开创“龙门中兴”,促进全真道复兴。全真道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全真教除了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中国传统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等道家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成为几乎所有道家洞天福地的主人。

4、全真教代表世界道教**。当今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即为全真道三大祖庭之一的北京白云观。

5、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大的有五派:

6、据《元史?释老志》记载:“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曰盛,来居信之龙虎山。相传至三十六代宗演,当至元十三年(西元1276年),世祖已平江南,遣使召之。至则命庭臣效劳,待以客礼。特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命主领江南道教,仍赐银印……子孙世袭领江南道教,主领三山符籙。”这是龙虎山张天师世称“正一**”之始。《通鉴?辑览》称:“元世祖诏封张宗演为嗣汉天师、演道灵应冲和**。”此实为张氏世袭天师之始。据《元史-成宗本纪》记载,元成宗大德八年(西元1304年)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第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籙”,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7、《明史?方技传》说,正一派道士大都是“专持符籙,祈雨驱鬼。”一般说,正一道主要从事符籙斋醮。自从道教分衍宗派之后,合皂山主要传葛玄灵宝法籙,称灵宝派;龙虎山传张道陵法籙,称正一派;江西一带流传许旌阳法籙,称净明派。这三派后来亦均总归於正一道。

8、金世宗大定七年(西元1167年),王嚞(重阳)至山东宁海立全真庵,创立全真教。其教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王重阳说:“心中端正莫生邪,三教搜来做一家”、“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释道以来是一家,两般形貌理无差,”教其门徒讽诵《孝经》、《心经》、《道德经》。其教规与正一道不相同: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一般多住宫观内,以清修炼养为主要宗教生活内容。

9、在王重阳创立全真道之前九十多年,即北宋熙宁八年(西元1075年),浙江天台山道教大炼师张伯端(**)依据《参同契》原理作《悟真篇》,兴起了以修命为主的炼养一派。

10、由於王重阳之全真道与张伯端开创之丹鼎一派均重炼养;又都依托东华少阳君王玄甫、钟离权、吕岩为祖师;又因王重阳派兴起於北方,张伯端派兴起於南方,故王重阳全真道称为丹鼎派之北宗,张**派称为丹鼎派之南宗。据明都印《三余赘笔》载:“其南宗者,谓自东华少阳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岩、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耜。其北宗者,谓吕岩授金王重阳、重阳授七弟子(即北七真)。

11、全真派在元以后发展的支派很多,其中以元邱处机(自号长春子)所开创之龙门派*为隆盛。邱长春,山东栖霞人,年十九为全真道士,师事王重阳。成吉思汗在雪山,遣使求之。邱长春应命行万有余里,历四载而始达雪山。成吉思汗问长生久视之道,告以清心寡欲为要。问治平之方,则答以止杀。成吉思汗甚器重,称为神仙,仍遣使送还。其后累降旨褒扬,并命邱长春管领“天下应有的出家善人。”由於邱长春受朝廷重视,社会影响较大,故龙门派在元代便信徒较多。

12、本名大道教。创使人为沧州刘德仁,时在金熙宗皇统年间。《通鉴辑览》说:

13、真大道教者,始自金季道士刘德仁之所立也。其教以苦节危行为要,而不妄取於人,不苟侈於己者也。五传而至郦希诚,居燕城天宝宫,见知宪宗,始名其教曰真大道。授希诚太玄**,领教事。

14、刘德仁,道号无忧子,沧州乐陵人。生於北宋宣和四年(西元1122年)。六岁时遭遇北宋末徽宗、钦宗被金人所虏的靖康(西元1126-1127年)之变,随家徙居盐山太平乡。皇统二年(西元1142年),刘德仁二十一岁,托言老君授道,创建了“大道教”。据《宋学士文集》五五《书刘**事》:“金皇统二年十一月,迟明既望,似梦非梦,有老人须眉皓白,乘青犊车至,授玄妙道诀而别,不知所之。”又说:“一日晨起,有老叟乘犊车相过,摭《道德经》要言授之,曰:‘善识之,可以修身,可以化人’,乃授笔一支而去。“其教旨有九项:”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於君,孝於亲,诚於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奕,毋习**;六曰毋饮酒茹荤,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悖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同上)在道教炼养方面,主张”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杜成冤《改建先天宫记》)对於“飞升化炼之术、长生久视之事,则曰,吾不得知。”(元赵琳清《大道延祥观碑》)但亦从事替人驱狐役鬼、劾召鬼神。据《书刘**事》说,金大定十五年(西元1175年)诏刘德仁居燕京天长观,赐号东岳**,大道教以此流传更广,“传其道者遍中国。”刘德仁死於大定二十年(西元1180年),前后行教三十八年。该道派五传至郦希诚,元宪宗赐名“真大道”、六传至孙德福,在至元五年(西元1269年)曾奉诏统辖诸路“真大道”。八传至岳德文,其教更盛。其教至元末犹不衰,但元以后逐渐衰微,终于消失。

15、创始人为卫州(今河南汲县一带地方)萧抱珍,时在金熙宗天眷年间(西元1138-1140年)。其教传“太一三元法籙”之术,故名“太一”。全真道和真大道教皆不太注重符籙法术,而太一道*以此出名,颇与天师道相接近。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元王鹗《重修太一广福万寿宫碑》谓:“初,**既得道,即以仙圣所授秘籙济人,祈禳词禁,罔不立验。天眷初,其法大行。”元王恽《秋涧集》六一《韩君碣铭》谓:“远迩向风,受籙为门徒者岁无虑千数”。足见当时信奉太一道者之多。金熙宗皇统八年(西元1148年)诏萧抱珍赴阙,颇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宪宗二年(西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尚未正式登帝位,曾封萧抱珍为“一悟**”。萧抱珍行教达三十年。卒於金大定六年(西元1252年)。

16、萧抱珍去世后,由其弟子韩道熙嗣教,仍袭萧姓,故亦名萧道熙。金大定九年(西元1169年),金世宗敕在观内建立“万寿”额碑。太一道“声教大振,门徒增盛”(《秋涧集》四七《二租形状》),达数万人之多,其流布区域,“东渐於海”(同上)。太一道传嗣有秘籙法物,继法嗣者皆改姓萧,即以祖师之姓为姓。四传至萧抱珍之再从孙萧辅道,元世祖以“安车来*”(《秋涧集》三八《清跸殿记》),并赐号“中和仁靖**”。五传至萧居寿(本姓李),《元史?释老志》谓:“至元十一年(西元1274年),建太一宫於两京,命居寿居之,领祠事,且禋祀六丁,十三年(西元1276年),赐太一掌教宗师印”。太一道六传至萧全佑(本名李),七传至萧天佑(本姓蔡)。其教至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泰定间(公元1324-1328年)犹不衰。但以后则渐次衰微,终而消失。

17、亦称净明忠孝道。该道派发勒於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西元1131-1162年)。江西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托言许真君(逊)降授给他“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净明**”始行於世。至元初,有道士名刘玉清,经他清整“净明法”之教法教理,造作《净明忠孝全书》,正式形成了净明道。该道派奉许旌阳(逊)为教祖。行教侧重以符籙禁咒驱邪降妖,以守一斋醮修仙度人。此道派传播於江南,在元明间影响较大,以后渐衰微。

18、以上五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兴起於北方;正一道、净明道则兴盛於南方。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早已失传。明以来,道教分全真与正一两大道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纳於这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较多。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不易认定.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与产生的社会背景如下:

第二来源于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

第三来源于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

第五来源于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

道教的历史渊源诞生于汉末,它是汉代社会的产物,是汉代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在汉武帝时期直接推动了丹鼎派的形成.另外佛教的传入与兴盛对道教的产生有刺激和推动作用.

另外葛洪师授奇宝即:<<三皇内文>>为符道之书之首,它与<<五岳真形图>>是*重要的符咒之书.三皇内文可以禁辟恶鬼,疫气,虎狼山精,五*百邪等.可以召见司命司危五岳之君.<<五岳真形图>>是一种作为符咒使用的平面山岳示意图.后来变成纯粹的符咒.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的问世,,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站在上层道教的立场对早期道教所做的历史总结.充实了道教理论,他对后世的道教影响很大.成*了丹鼎派,也标志了早期道教的终结.

第四章东晋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

在道教史上,东晋南北朝是一段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期,道教由于门阀族阶级的改造,经历了一番重大的变革,从早期原始幼稚的五斗米道发展演变为完备成*的宗教,从主要传播于民间的道团上升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当时中国的南方,是道教发生变革的主要地区.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唐代前期,道教在理论建树的总体与精深方面,有不足之处,常处于佛教下风.此时,道教中的*学之士以中华文化中的道家老庄之学为本位,吸取佛字中的义理精华,加以融会贯通,对自然宇宙,社会人生等方面的哲理问题提出了诸多新解释与新观念,形成新的道教义理之学.成玄英的道教重玄思想即其代表.探讨成玄英的重玄学说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师承于江东重玄诸家而加以深化完善的玄与又玄说,二是*得于魏晋郭象之玄学思想而加以改造提出的道教自身的自然*化说,三是深化道教哲学理论的道*与真*说.

成玄英的重玄思想其核心即是关于玄与又玄的学说.其内容为:道本无名无形,不可言说,然而无名为天地之始,有名为万物之母,无之与有,虽然名称不同,但同为大道所出.故道的这种深奥玄远的状态称作玄.如果能够悟解道的这种深奥玄义,也就打开了认识天下万物的心智的关键.成玄英的真*说实际表明了这样一条逻辑思信维路向:即道之本*是自然清静的,修道众生也同万物一样,禀赋道*而自然化生,因此众生之本*也应是清静无为的,然而众生赋*成形以后,由于外物的**和干扰,则渐渐耽于物欲.心识迷乱,丧失本*.解救的**办法就是静心修道,摒弃物象之干扰,体悟万法虽动不动,而归根复命,静于真*,以达长生久视之道.

李荣是继成玄英之后又一个在重玄思想领域内有*到学术研究和贡献的道士.他著有<<老子注>>现已失传.他认为至真之道是虚*之理,无声无色,无形无名,即不能用语言表达也不能和心灵来认识.然而它却能包容一切事物,弥罗整个宇宙.既然世俗的正面认识方式不足以表达真道的存在,那末只能从反面的否定方式来以体认.真道作为实体,不生不灭,从时间上讲是不常不怕断,从空间上讲是无象无形,从运动变化来说不盛不衰,无所相待,**长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实体,时空与运动变化是事物得以存在的基本条件,而道排除了所有这些条件,没有任何东西可与它相对,因此,这样的真道其*质是一种无条件的**的精神实体.李荣将道解为虚*之理是他在道教义理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司马承祯(公元647-735)号白云子,他的道教哲学思想可归纳为:1.道本元气论.就是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2.注重生命科学与养身健体修炼.他又将道教的心法修炼分成敬信,继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个步骤来完成.

道教中的一支全真派兴盛于 全真教有几个门派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法师的职位.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大**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为**.

魏晋以来不大受道教重视的老庄著作,列入道藏太玄部首经,成为唐代流传*广,影响*大的道经.道教在唐代建立起了相当系统化的道教哲学体系.重玄之道即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微.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道*是指众生禀赋于道或道同一的不变之*.众生即是道,道中有众生,一切有形,皆含道*.

在唐代崇奉道教,即有政治上的利用,也有帝王个人的信仰,但仍旧以政治利用为主.

其一是利用道教神灵来制造皇权神授论,以达到神化皇权和帝王的目的.

其二是利用道教的一些法术来佐国济民,其实质是利用宗教来达到**社会的目的.

其三是利用道教劝善惩恶来维护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

其四是利用道教来抑制或反对佛教,巫教等教派的流传和发展.

其五是利用道教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治国之略和养生之道.

其六是利用道教神仙方术以求长生成仙.

自南北朝以来,魏武帝崇道抑佛,梁武帝尊佛崇道,周武帝毁佛抑道,隋文帝先佛后道,唐初是崇道抑佛.武则天是先佛后道,唐玄宗崇道抑佛这些当时的大事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当时的政治斗争有密切的关系.唐玄宗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崇奉道教的皇帝.在他近半个世纪的**中,自始至终的崇奉道教,从而把道教推向全面发展的繁荣时期.

道教派别多种,每派中法师品位都有高低之分.所以传授的经文也不同.一般地讲教外人士多称在俗弟子,尊奉正一教后可成为清信弟子,清真弟子,正式入道可称为正一道士,由正一道士再晋升洞神派三皇弟子,无上洞神法师;然后再成为高玄派高玄弟子太上高玄法师;再迁为界玄派升玄内教弟子,升玄法师;再上**成为洞玄法师,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只有得到洞真法师尊号后,不管原属于何派,均可再受大戒,登上道教的****法师的职位.

箓通常是指记录有关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属,召役神吏,施行法术的牒文.它是道教教法中的重要部分,所以,道教中又称为法箓,法箓文牒中一般必有相关的符图,道教经典中有时又统称符箓.道教法师们认为箓文是由道气演衍的文字,是太上老君的灵文,九天众圣的法言.因此,符图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文中排列众多天仙地祗名号,要求受箓道士*读背诵,成为做法事的凭仗.箓文实际上开创于张道陵.隋唐以来,道士推崇符咒术,他们坚信奉受太上所传的法箓,背诵箓文中的天官功曹姓名,自然界的一切均受治于我,天神保我,吏兵护我,凶邪不敢侵,**不能扰,在道门内将符员视为瑰宝.并制定了严格的授受规则,程序.唐代三洞法箓分属于洞神,洞玄,洞真,三洞之间有高低之分但没有门户隔阂.

正一盟威法箓:它是南北朝以来正一天师门下法箓的总汇集.它又称做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宝箓.太为*大**者,上是指太上老君,三者指天地人三才,五者为黄中总数,元精固守.正一法箓始自张道陵,经南北朝寇谦之,陆修静的整理使法箓适用于道教各派的传薪,斋醮活动.

太上童子一将军箓-它是张天师正一派入道*初必受的箓文

太上正一仙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阳箓授予男子

太上正一灵官七十五将军箓-为阴箓授予女子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仙灵百五十将军箓-统帅阴阳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都天九凤破*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太玄四部禁气箓

太上三五正一盟威天灵赤官斩邪箓

学术界称唐代为道教外丹的黄金时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唐代封建**者尊崇道教,很多帝王迷信道教的服饵仙术,这**的信推动了道教外丹的发展,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道教外丹术的历史发展本身.因为在某些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分岐,特别是以什么**作为还丹原料这一问题上主张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丹道流派,*重视炼制和服饵黄金,丹砂的金砂派;主张以铅汞为至宝大*的铅汞派;以及硫汞转炼合成的硫汞派.很多炼丹实践成果在古代化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以神符白雪丹,黄帝九鼎丹,老君还丹*为**.

三教合一是唐宋时代宗教思想发展的总趋势.这种思想也同样表现在宋代形成的吕洞宾信仰中.由于吕洞宾信仰在宋代的广泛影响,宋代形成的全真教南北宗都把其信仰吸收到自己的教派来.全真教南宗创始人张伯端,北宗创始人王重阳,建立起他们与吕洞宾的师承关系来.内丹术全让全真派占去,正一派只余下传统的鬼神崇拜与符咒之方术了.这一时期也出现的八仙的传说.

道教神仙思想的演变,事实上是一种自我更新.宋代全真教的出现正是这一更新的结果,全真教能建立道教丛林,使道教开始有了***团组织和明确的传法世系,元代以后道教基本被划为正一与全真两大派.从此也就结束了前代道教散乱芜杂的存在方式.

外丹经过了数百年的实验,至唐末,终于使人们认识了外丹成仙说的荒唐,在此条件下,内丹成仙说乘时而起,以一套具有玄深哲理依据的内容成为了道教炼养术中的显学,并形成了以修炼内丹为主的教派-主要流传于南宋的金丹派及兴起于金朝的全真道。

内丹的传承**代为钟离权,如<<混元仙派图>>,以下第四代是两宋内丹方面*重要的人物系出于刘海蟾门下:李练,张仲范,蓝元道(养素先生),马自然,张伯端,张继先,王庭扬,刘列,陈仲虚,小郑**,麻衣道者,陈抟等。其中陈抟为五代末北宋初道士,通三教之学,多所师法。张伯端为金丹派南宗之祖。代表作为<<悟真篇>>,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被后人尊称为南宗五祖,一述张伯端一系,主张一已清修。内丹的盛行,使传统的丹鼎道教改变了其贵族**品的*质,成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普遍接受的东西,从而产生了内丹派前所未有的群众*教团南宗,全真道,这是丹鼎道教的一大改革,也是宋元道教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概观张伯端内丹学,大略以禅道结合,先命后*为特征,主张从传统内丹修命之门入手,修命时强调须用先天精气为**,炼精气须用元神所主生真意为主人,也就是由道入禅。

概观陈抟内丹学,皆主张*命双修,强调须取走天元精元为**,重元神,真意在炼丹中的主宰作,一点显然受到禅宗影响,大致而言,道教传统内丹与禅宗结合融汇是两宋道教内丹的特质所在。陈抟的内丹学集中体现在<<无*图>>中,他运用禅宗“唯心是法”的思想武器,公开向周孔法统挑战,明白指出儒家传统的易学仅为一家之言,并不能揽尽易道。其次陈抟内丹学说为宋元内丹派的形成,奠定了初步的理论基础,他在道家易学方面是建树是丰富多采的。深化了道教理论**领域的建设。

两宋内丹不仅传行于以内丹炼养为主旨的南宗等道派中,而且传入符录派,促成了符录派的改革。而且传行于儒者文士中,对宋代理学的形成起了*为重要的作用。苏轼,朱熹,周敦颐等都曾究心于内丹学。

全真道,又称全真教,是在金朝占领的原北宋土地上创立的一种新道教,也是道教改革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影响*大,*重要的教派,尤其是丘处机及其弟子的完善与发展,成为元代以来家喻户晓,与正一派流传至今的道教两大派之一。

全真教的出现是与三教合一的历史大背景密不可分的。王喜的七大弟子中,丘处机是宗派改革思想突出的继承与发展者,同时也是全真教发扬光大的主要传人,他以心*学说为基础,总结了一套简易地修命方法,从而完善全真道三教合一的内丹思想,他对合时代统领全真教止杀救民,积功行善,把宗教的社会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掌教期间,全真道影响深入人心,教众遍布天下,迅速成为道教一大宗派,他也是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生活影响*大的道教思想家,他以七十三岁高寿,西行万里,面见成吉思汗,通过讲道戒杀,警悟蒙古**集团的武力征代意识,对元朝的统一起了一定的作用,他利用成吉思汗的特权,为保护人民,保持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道的中心思想就是:以仁慈为核心的各平思想;无为即有为既出世又入世的观念;*命双修的内丹思想;立志向道的教育思想,他的明确目标,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精神至今仍有借鉴作用。在王重阳卒后,全真道分出许多支派,有遇山派,南无派,随山派,昆仑派,盘山派,清静派,中和派等。其中以丘处机的龙门派*为鼎盛。

丘处机卒后,由于元政府担心其势力危及**而加了限制,主要在于教团**人两方面的思想意识变化而促成了全真道地位的下降而终结了其辉煌时代。其原渐因在于,全真道由安贫守贱到崇尚华丽,破坏了全真道原来的纯朴形象。其二是居功自傲,自栩化胡,导致释道矛盾。

宋元时期,正一,上清,灵宝三大符录旧派,分加以龙虎山,茅山,合皂山为本山,并派生出了天心,太一,东华新支派。也出现了以儒道融合的典型道派-净明道。正一道派因为以创新雷法(雷法的主要目的主是通过作法求雨祈晴,解决农业生产中自然灾害的现实问题。)而出名世著。其中以张继先为代表,其师从系与同时代的神霄浙创始人王文卿。在其符录派发展过程中,符录与内丹融合形成了神霄与清微两在符录新派,并衍生出西河,武当,南宗等支派。神霄派强调内炼外用皆须以本*元神为主为本。神霄派还从内丹人身小天地等于宇宙大天地之说出发,认为雷法中所召摄的雷神吏将,实际上就是人自身的在宝:精、气、神及五行。清微派称其符出于清微天元始天尊,故以清微名宗,其也以雷法为主,名目很多,清微派也主张内炼为本,符录为末。综上所述,神霄派与清微派都是通过天人一体的玄学推论,无限扩大人自身的潜能,而为咒术建立其唯心主义的哲学依据。符录派如此交融,互相之间难分泾渭,逐渐联合为正一一大派,江南诸教派已无多大区分了。

弥勒教自隋朝出现,成为历代组织民众起义的宗教。至宋代演变为白莲教,与明教相结合,元末农民起义即以此为号召。所以立国后,称其国号为“明”。朱元璋投军信奉其教,但其对宗教的信仰也太深,自然要任用方士与道士,其中***的就是刘伯温。刘伯温精通道教方术。建立明王朝后,明代各帝均对道教尊崇,明代的道士数量很多,他们已不再深居庙宇超脱红尘,而变为满足民众世俗信仰而存在的从业人员。明代帝王对于宗教信仰的实用主义态度也带来了道教自身的变化。明太祖分道教为正一与全真,认为全真*为自己,而正一可以有利于人伦,厚风俗,即已表现出对正一与全真的不同态度。明代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表现在宗教上,就是人们对宗教的信仰追求发生了改变,不再注意那些空泛的说教和虚妄的神仙世界,而是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于道教来说,符咒禁忌,去病禳灾,祈晴止雨,养生送死,以及观风望气,相卜降乩之类,都成了人们信仰需求的热门货。佛教与道教一样,为了满足帝王与与众的需求,佛教与道教二教已基本合流了。趋于民间化和世俗化。并与明代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发生更密切的联系。是明代道教的主要特点。

元代以来,道教诸派逐渐会归于正一与全真二大派,据1927年北京白云观<<诸真宗派总簿>>记载,当时**道门有八十六个道派,就严格意义来说,实际道派也是不足20个派别。其实质就是属于正一及全真派。明代正一道士中留下有著述对其教义有阐发者,只有明初的张于初与赵宜真两人。其思想内容就是**申明道统源流,上攀先秦道家,第二就是强调*命双修,内炼为本。第三就是道释儒三教同源,儒道融合的*命说。第四就是以内炼为本的斋醮道法说。第五就是继承全真教风,清整戒律清规。

在道书的结集与明代道藏的编辑中,<<道藏>>是汇集道教典籍的一部大丛书,明成祖四年(1406年),由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修<<道藏>>,后由其弟子张宇清继续编整。至正统十年(1445年)刊成。称为<<正统道藏>>。共5305卷,以三洞,四辅分类,用千字文为函目。从“天”字至“英”字,共480函。1607年五十代天师张国祥补充编校<<续道藏>>,共180卷,不分类,由“杜”字至“缨”字,共32函。明刻<<道藏>>藏于北京万寿宫,到了清代,经板已有残缺。至八国联军入北京,正续<<道藏>>经板被焚。20世纪20年代涵芬楼借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改为线装小本,70年代台湾又根椐涵芬楼影印本缩印为精装六十册。80年代**中文出版社影印为16开本30册,1988年由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三家又缩印为十六开36册。使道藏流传于世。

明代全真教的发展尤以永乐年间的道士张三丰为重要代表。成为吕洞宾之后的*富盛名的“活神仙”,逐渐形成了武当派,其内丹学说从宇宙生成探究人生命之源,其发挥前人之说,颇有*到之处。张三丰有<<无根树>>道情二十四首影响*大。后其派分支为自然派、三丰派、日新派、蓬莱派等八支门派。全真诸派中呈中兴之象者唯有龙门派,以龙门派律宗第七代**王常月为中兴之祖。

渗入民间的道教观念和儒佛通俗说教通融在一起表现于出现了大量的俗文学作品,如**的<<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明清以来,由于正统的佛二教教团腐化衰退,及其它复杂的社会原因,种种民间宗教兴起,盛传于下层社会,但其内容也多摄取佛道儒三教。如黄天教,红阳教,八卦教,罗祖教,三一教,混元教,闻香教,西在乘教,龙天门教,圆顿教,收元教等。这些教派脱离了佛道两教的范畴,各自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历史现象。

道教衰落了,但是道教的影响不仅没有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在民间宗教世界重新焕发出来,其中*突出的就是道教修炼内丹的理论与实践。

1、英国**下的香港,起初本来几乎没有道教。20世纪上半期在香港道堂的发展,基本上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发展。20世纪下半期在香港崛起的道教,主要是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以传统道教为取向实行联合的结果。

2、据现有资料分析,英国1842年夺取香港岛和1860年夺取九龙半岛南部时,所得地区都只有某些民间祠庙,没有正规的道教宫观。至于新界地区,1898年被英国强租以前,已经有了道教宫观青云观,但已日久失修,渐形荒圮,大约1918年,其地被佛教徒建为青山禅院。清末有罗浮山道士来到大屿山,于光绪九年(1883)创建纯阳、普云仙院二座,但是这两座仙院远离民众,它们在新界离岛1898年归港英当*管辖以后,与香港地区的道教运动也没有什么关联,住持罗元一反而于1943年主动把自己的仙院交给了观清法师,让他改成了佛教寺院。

3、中华传统社会约从明代中期开始*部解体,导致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清末民初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主要有两大类型,一类是有较高组织程度并且流传较广的会道门,主要有一贯道、同善社、先天道等;另一类是各种互不统辖、或只有松散联系的地方*道堂,大多以扶乩为主要活动方式,可以称为“鸾堂”。会道门联系群众面较广并且组织程度较高,往往有较明显的政治反叛色彩,而零散的地方*鸾堂则多由地方士绅文人主持,侧重于劝善教化及慈善救济,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清朝末年,由先天道发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陆续传入香港,成为香港现有道教组织发展的起点。

4、清末以来,中国社会经过持续的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宗教方面,与帝制相关联的儒教旧体制瓦解了,以儒教信仰者自居的人数锐减;佛、道二教也受到新文化的冲击,虽有振兴的努力却效果不明显,仍然处于衰落状态;***教依靠民族载体维持既有格*;基督教和天主教发展较快,但对中国社会的总体而言仍然缺少分量;只有民间新兴宗教运动持续高涨,各种会道门、道堂蓬勃发展,活力十足,它们成为中国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

5、明代以来的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一般都奉“无生老母”为**神,信仰“三期末劫”、“真空家乡”及“收圆”的教义,在教派关系上标榜“三教归一”、“五教归一”甚至“万教归一”,教义上吸取了儒佛道三教的因素,这种吸取的具体情况,各派有所不同,但总的说来,道教(尤其是内丹道)的因素更多一些。特别是中华帝国体制崩溃以后,儒教在神灵信仰和祭祀活动方面的遗产大都被道教继承下来,就使民间会道门、道堂与道教的关系显得更近了。

6、在香港华人社会,这类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同样成为现代民间高涨的宗教热情的主要代表。不过,作为反传统的新兴教派,无论是政治反叛色彩比较浓的下层会道门,还是社会改良色彩比较浓的地方*鸾堂,它们都对对现实社会秩序持批判态度。但是,与中国大陆不同,20世纪前期的香港已经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现代秩序,社会相对稳定,焕发着勃勃生机。在动*不宁、苦难深重的中国大陆,反叛*的民间新兴宗教组织往往容易表现其激烈的一面,甚至以狂热的态度与现实秩序作孤注一掷的抗争。而在香港的新环境下,民间新兴宗教组织中的改良派更有用武之地,反叛派也比较容易表现出现实和理*的一面,直至考虑与社会相适应的问题。

7、这些民间新兴宗教组织本来自以为超越于三教之上,不怎么瞧得起传统道教。例如信善系道堂打的是“纯阳教吕道会”的旗号,就是超乎三教之外的,“先天道”这样的名称,更透露着对传统道教的优越感。香港道教联合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道教从超越感和优越感转为认同感,其间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与客观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8、*******成立以后,全面取缔“**会道门”,使几百年绵延不断的民间新兴宗教运动在中国大陆戛然而止,而道教虽然经过一些周折,总还是在中国大陆取得了合法地位。香港民间新兴道派所联系的广大群众对中国大陆都有难以割舍的复杂感情,新中国初期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积*变化、所呈现的蓬勃朝气,使香港群众颇有感触,也使民间新兴道派的“三期末劫”、“真空家乡”及“收圆”等反传统教义大大地失去了魅力。加以英国政府迅速承认了*******,港英当*与新中国政府事实上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合作关系,这就使香港华人社会民间新兴会道门、道堂不能不面临一个选择:是继续保持自己作为新兴教派的***,还是向生存空间更大的传统宗教靠拢?

9、经过上世纪50年代的客观变化和主观调整,香港民间新兴宗教组织的多数都或多或少地与道教认同了。1957年,若干道堂的长老在龙庆堂聚首,倡议成立道教会,后又获得政府的推动。1961年龙庆堂邀请各道堂选派代表筹组联会成立香港道教联合会,参加团体共三十五个。据1962年刊之《香港道教联合会组织章程》,团体会员规定是“凡经香港社团之注册,或华人庙宇登记,或有限公司注册之道教合法团体,得参加为本联会之团体会员”。

10、这次香港道教联合运动的兴起,主要的推动力来自民间新兴道派。筹备会发起单位是先天道的龙庆堂,借用的两个临时通讯地址,一是龙庆堂,另一是已由同善社**掌握的圆玄学院。1967年获准注册为有限公司(责任法团),同年选出**届理事会,**赵聿修就是圆玄学院董事会的**。1975年,时任香港道教联合会副**的罗智光(龙庆堂**)回答“先天道在香港的未来发展怎样?跟现实生活配合得怎样?”的问题,可以代表香港民间道派从创新转向传统、从反叛社会转向适应社会的新趋向,他说:先天道在香港的未来发展,预料仍在保守待时的时期,部分有识者已支持及致力香港道教联合会,融汇各支各派,发扬道教,致力于宣道、教育、慈善工作,而非圉于一隅,存门户之见。先天道的教义,是十分圆通的,跟现实生活,并无脱节,很配合得来。

11、香港道教联合会成立以来,会员数目一直有所增长。1981年第八届理事会公布的团体会员是57家,1990年第十三届是66家,1999年第十七届是75家,2003年第十九届是87家。

12、1975年出版的《香港道教联合会新厦落成特刊》刊载了43家团体会员的简介,其中18家没有表明派别;在表明派别的25家中,先天道占了16家,全真道只有5家(其中4家标明为龙门派),另外太乙门有2家,阐派、天启道各1家。而据2003年《道心》廿七期刊载的87家团体会员的简介,其中37家没有标明派别;在标明派别的50家中,先天道占21家,全真道达到22家(其中6家标明为龙门派),另外纯阳派有2家,阐派、天启道、茅山、新明圣教、符箓派各1家。没有标明派别的道堂比例如此之高,显示香港道教界的派别观念不很强。全真已成为香港道教**大派。现代香港道教形成较晚,积累不深,重视创新甚于重视师承。那些标明派别的道堂,往往也只是根据自己的认同,很少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可据,我们不必看得过于认真。

13、中国道教宋辽金元时期的众多派别,在明清**皇权的强力干预和严密控制下,归并为正一、全真两大系统。金元之际兴起的全真道当时是道教中*有生气的力量,素质明显高于正一道。明朝抬正一压全真,使得全真道大衰,而正一道也未见兴盛。清朝全真道有所恢复,尤其是龙门派有较大发展,使正一道相形见绌。民国时期,道教受到新文化的冲击,散居而高度世俗化的正一道士首当其冲,政界和文化界一些人士甚至不承认正一道士的道教地位。*******时期,全真道联合正一道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全真道在其中占有**优势。

14、先天道组织比较严密,在香港的实力又比较强,所以加入道教联合会以后仍自成一派,**于全真、正一两大系统之外。加入道教联合运动的其它民间道堂,大多对派别问题采取回避或淡化的态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同于全真道的越来越多,却很少认同于正一道的。民间新兴吕祖道堂大多数攀附了全真道,因为吕祖本来就是全真道大力推崇的偶象,民间新兴的吕祖崇拜自然不免要从全真道大量吸取思想资源;只有少数吕祖道堂意欲另成派别,于是有纯阳派、太乙派、蓬莱派等名目出现。龙门派在全真道中是**主流,因此香港不少吕祖道堂直接认同于龙门派;但龙门派*尊的是邱祖(邱长春),吕祖是邱祖的前辈,所以还有不少香港吕祖道堂只是自认全真道,而没有进一步自认龙门派。

15、香港现有的全真道堂,以蓬瀛仙馆为*早,也只有蓬瀛仙馆与传统**的全真道有比较可信的传承关系,其它则或多或少别有源头,不是传统的全真道直接发展的结果。

16、1928年,自修全真龙门派****何近愚、陈鸾揩与龙门派**的广州三元宫主持麦星阶,结伴同游香港,到新界粉岭安乐村访问本立园主人李道明。在那里遥见崇山叠翠,有如仙境,乃建议在其处建立龙门**道观。他们回广州后,约同道友,凑集巨资,又动员道友的亲戚出让粉岭双鱼洞山麓的地盘,开始建设道院,取名“蓬瀛仙馆”。初期只建成东斋,作为道侣清修的静室。直到1950年改革制度,采用理监事制,转为公开的道观,才加快建设步伐。随即向政府申领得后山地盘,增辟园林以后陆续建成一座座斋堂亭台,至1980年建成三圣大殿“兜率宫”,成为香港*出色的园林宫观之一。蓬瀛仙馆现在道业兴旺,有弟子约三百人。

17、1975年道联特刊简介的5家全真道堂,除蓬瀛仙馆以外,还有玉壶仙洞、青松观、万德至善社、竹林仙馆,这四家都是源自于民间新兴吕祖道堂。其中与龙门派多少拉得上某些关系的,要数万德至善社和青松观。

18、万德至善社创始人曾诚炽,青年时曾拜广州应元宫住持为师,成为全真龙门派诚字辈传人。他本质上是吕祖乩坛的信徒,因少年时得吕祖救治而立志弘道,一面上学一面在乡间乩坛充当乩手。投入龙门派后并未在宫观守志出家,而是回家乡九江办学校。抗战期间曾避难来香港,开办了“群秀坛”。1950年前后再来香港,1951年设坛供奉吕祖。后以“万德至善社”名义注册为有限公司。除了经营旺角的总社外,1975年按照吕祖乩示,在新界大埔梧桐寨寻得“南山古洞”,又开始兴建“万德苑”,现已成为壮美的园林道场。他作为龙门派弟子,认真说来是不大**的。万德至善社现在约有弟子近八百人。

19、青松观源自1941年由何启忠在广州创办的“至宝台”,那是吕祖道的**道场。解放军攻占广州以后,部分居住香港的道友便将何启忠迎至香港商议,请得“吕祖降命”,在九龙建坛渡世,取名“青松观”,1952年注册为合法慈善团体,何启忠青年时曾至罗浮山冲虚古观师从龙门派嫡传道长,成名后又两次拜过龙门派高道为师,但他从小习乩,一生所学甚杂,拜师很多,所拜过的师,除道士外,还有禅师,藏密居士,先天道道长,同善社道长,以及医师,而他*有兴趣的是扶乩。他后期创立的云鹤山房,也以乩坛**,要说是龙门派弟子,他更是比较勉强的。青松观现有护道善信逾20万,归依观员千余,其中活跃弟子约600人。

20、玉壶仙洞源自乐善堂,该堂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创建于顺德黄莲西市尾,原为**,起初是在铺后供奉吕祖、关帝及华佗,并以乩方济世。1932年成立乐善坛香港分坛,1967年改名玉壶仙洞,现有弟子约一百多名。竹林仙馆源于一批新会、台山旅港商人的联谊活动,后于1967年购置会址,供奉吕祖,并求得吕祖乩示,赐名“竹林仙馆”。其活动一开始就得到一些青松观道侣的指导,以全真龙门派自许,现在约有弟子二百多名。

21、《道心》廿七期简介的另外17家全真道堂中,有与青松观同源的云鹤山房。有由玉壶仙洞衍生的纯阳仙洞,它现有弟子约三百多名。还有源出广州芳村信善堂的一支,该堂1937年创建于广州芳村堤岸,恭奉吕祖,“降鸾”为民众治病。广州被日寇占领以后,避难回南海的道侣成立了信善堂一分坛。**投降以后,一些道侣在**成立了信善堂二分坛,60年代又向香港发展,先后创建了信善堂三分坛等一系列道堂,包括1963年建立的**圣室、1964年建立的**玄宫。

22、还有源出广州宏道精舍的一支。宏道精舍创始人谢显通,**于复旦大学,据说偶与吕祖结缘,此后即执鸾侍法,先后创立韶关曲江觉善精舍、广州小北观音山宏道精舍。1950年到香港,与宏道精舍道侣勉力创建宏道基地,得至宝台的陆吟舫、同善社系统的赵聿修等帮助并参与,在新界荃湾创建“圆玄学院”,谢显通出掌坛务组,但未能掌握院务主导权。1965年,一批觉善道坛和宏道精舍的弟子从大陆来到香港道堂,主奉吕祖,命名为“玉清别馆”,于是谢显通去主持馆务。后来又从玉清别馆派生出智玄精舍、道教九龙别院、慧玄精舍、明善学院。玉清别馆现有弟子约二百多名。

23、还有通善坛、玉霞阁、翠柏仙洞、明元仙观4家,在1975年道联特刊中都没有标明派别,现在也认同于全真道。其实通善坛源于南海茶山庆云洞,那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南海一带爆发瘟疫以后,在鹤山沙坪文武二帝庙中创立的一个吕祖乩坛,光绪二十四年按“吕祖乩示”选址茶山建成道观,始定名“庆云洞”。其道侣1938年在香港建立通善坛,现有弟子约两千多人。玉霞阁1949年成立,现在约有弟子二百名。翠柏仙洞1955年成立,现有弟子三十多人。

24、此外还有1975年成立的道教联谊会青云观,1979年成立的正善精舍,1985年成立的圣道正坛(现在约有弟子二百余名),1988年成立的靝一善坛(现在约有弟子四百名)。

25、上述17家,除玉霞阁主奉瑶池老母和李道明等、圣道正坛主奉玉皇、靝一善坛主奉三清等,其余14家的出身,都可算是民间新兴吕祖道堂。

道教中的一支全真派兴盛于和全真教有几个门派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

相关文章
  • 道心种魔 道心种魔与嫁衣神功哪个厉害

    1、修真界:【后天:练力,练筋,练骨,练髓,练血;后天巅峰(分九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返虚;炼虚合道(分九阶) 2、仙界:太乙散仙,太乙真仙,太乙金仙,大罗真仙,大罗金仙,九天玄仙,罗天上仙,半步圣皇,圣皇(分三十六品至一品) 3、神界:神徒,神士,神师,神宗,神尊,神王,神君,神帝,神圣(分三十六品) 4、圣界:圣徒,圣士,圣师,圣宗,圣尊,圣王,圣君,圣帝(分九阶);圣祖(初圣)

  • 道天录 道天录下载安装

    《道天录》轮回者培养顺序依次是:韩天南、叶小凡、荒主女帝。 1、韩天南:韩天南从刚开服一直到现在都是*为强势的轮回者,强度非常高,在很多的*强阵容当行都是要以韩天南作为核心的,所以如果玩家们抽到韩天南之后一定要重点培养起来,一定是不会亏的。 2、叶小凡:叶小凡的伤害是很高的,一身的面板非常高,并且叶小凡也是当前版本**队三大成员之一,作为三大幻神当中的输出担当,叶小凡的输出能力非常强势

  • 道士飓风破 道士技能列表

    1、原始传奇飓风破是什么技能?飓风破厉害吗?这是一个道士的新技能,飓风破是道士的群攻技能,做任务、火焰屠魔效率提升不少,也很适合挂机练级、尸王活动抢书,可以理解为是一个冰咆哮,伤害不高。飓风破和噬血术这两个技能都有必要学习,两者材料并不冲突,飓风破目前只有3级,而嗜血到了后期要消耗很多书页。 2、原始传奇【点击下载】明星代言的质量传奇游戏,*经典的复古界面,海量福利靠谱稳定的传奇

  • 道士斗僵尸 僵尸赶尸人

    1、《捉鬼合家欢》是由钱月笙执导,郑则仕、利智、吴君如、王小凤等主演的电影,于1990年2月23日在中国香港上映。 2、**讲述了诸葛世家是灵幻界望族,灵幻界败类天下**茅,设计**诸葛世家,引出一场灵幻界的大斗法的故事。 3、诸葛世家一向是灵幻界望族,成员包括一家之主诸葛孔平是孔明十八代传人,精通天文地理,癖好钻研捉鬼治尸新方法,其妻王慧,师妹白柔柔,一对子女,小明与小花及鬼仆

  • 道士下山 道士下山属狗的吃不够

    1、讲述的是不谙世事的小道士,因为闹粮荒离开道观下了山,一脚踏入了光怪陆离的万丈红尘之中,他以一颗赤子之心面对一切,才发现这个世界与他的想象有多么不同。 2、《道士下山》是由新丽**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奇幻冒险戏剧**,**由陈凯歌执导,王宝强、郭富城、张震、范伟、林志玲等联袂主演。 3、民国时期,外敌**,军阀混战,乱世中各类江**物纷纷登场。不谙世事的小道士何安下(王宝强饰)

  • 道术师 **

    寻求合适的道术教师或导师、研究并选择适合的学习资料、坚持日常实践和修炼、参与道术社群和交流、持续学习和不断自我提升 道术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寻求一个合适的道术教师或导师是学习的**步。 导师可以指导你在学习过程中避免一些常见的错误,并提供个*化的指导和建议。 了解道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是学习的基础。 选择一些经典的道术书籍或**资源进行深入研究,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料。 道术需要实践和修炼

  • 道果 正道太乙道果

    1、道果,修道之人的成道之果位。《百喻经·宝箧镜喻》:“禅定道品,无漏诸善,三乘道果,一切都失。 2、《杂譬喻经》:兄则去家行作沙门,夙夜精进诵经念道,一心坐禅分别思惟,未曾休息懈怠,即具根、力三十七品,行合经法成道果证。 3、《受十善戒经》:欲得见诸佛,闻法证道果,具足六神通,游诸十方国。 4、《菩萨本缘经》:汝等当知_慢之结,多诸过咎无所利益。所以众生不成道果,无不由此_慢炽盛。 5

  • 道王手游 问道手游和端游哪个搬砖好

    下载地址: 游戏标签:道王仙侠手游道王手游变态版**公益服是一款**传统玩法的2017回合制rpg手游**力作,游戏**绚丽,技能超炫,不一样的打斗玩法,体验斩妖除魔的激爽快感!****手游,登陆即送vip!快来下载试玩吧! 道王**手游介绍问道原班人马倾力打造2017回合手游扛鼎之作——《道王》! 纯正的五行门派,超高清的Q版画风,引爆经典新境界。帅气的人物角色、萌萌的坐骑宠物

  • 道聚城lol lol商城道聚城

    1、道聚城没更新进去所以无法在道聚城买游戏里的商店可以购买那个皮肤并不是限定 2、面对态度恶劣的玩家,**是*佳的应对方法。目前**系统包括了限制**和限制排位对战,以及能让经常排队中离和游戏中无反应的玩家在排队时被分配到较低优先顺序。除此之外,每当系统侦测到玩家出现负面的行为,系统会立即提醒玩家。在与**负面行为相关的开发者*客中,我们会深入说明系统设计的运作模式

  • 道聚城英雄联盟 LOL道聚城API接口

    道聚城英雄联盟切换大区的方法,打开英雄联盟,选择方式登录,输入账号密码,点击服务器列表,在弹出的列表下选择一个大区进入即可。 1.打开电脑上的英雄联盟,如果是win10系统的话需要以管理员身份运行。 2.接着打开成功之后需要选择一个方式进行登录。 4登录成功之后这里会显示的是上次的一个服务器。 5.接着要切换的话点击右下角的服务器列表。 6.在弹出的列表下选择一个进入的大区即可。 下载地址: